您现在的位置:智慧城市网>智慧基建网>技术列表>光储充一体化系统如何实现能源高效利用与低碳转型?

光储充一体化系统如何实现能源高效利用与低碳转型?

2025年03月26日 16:11:07 人气: 99 来源: 安科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简婷

安科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嘉定  201801

01现有政策

   行动方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改造或建设一批调度机构统一调调度的新型储能电站,支撑年均新增2亿千瓦以上新能源消纳。

   地方布局:广东:广东省能源局开展关于2025 年新型储能电站项目建设计划(第一批)申报工作浙江永康市:用户侧储能项目按实际放电量补贴0.8元/kWh,单个项目以设备支出的26%为限河北邯郸:全钒液流储能示范站加速推进,要求2025年新型储能项目11月底前并网投用

   从中央到地方,新型储能电站建设正加速从试点示范向规模化、市场化转型,政策驱动、技术迭代与场景创新成为核心动力。未来需聚焦成本优化、标准完善及多能协同,推动其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发挥更大作用,这一系列举措无疑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在2025年,新型储能势必将成为我国绿色转型的重要引擎,着能源产业和经济社会的新一轮变革。

02零碳园区未来,储能发展抢占绿色转型高地

   储能技术通过解决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显著提升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消纳能力。例如,2023年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突破34.5GW,其中电化学储能占比达97%,有效缓解了弃风弃光现象,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从2023年的30%向2030年目标60%迈进。此外,储能与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如鄂尔多斯蒙苏零碳产业园)结合,实现了100%绿电供应,直接降低化石能源依赖,助力碳排放强度下降

   储能为电力系统提供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提升电网稳定性和灵活性。例如,2024年新疆投运的储能电站通过绿电保供和调峰,降低传统火电调峰压力。同时,储能与煤电灵活性改造结合,推动煤电从主体电源向调节性电源转型,加速“退煤减碳”进程。据预测,2030年我国电力系统灵活性需求将增长3倍,储能技术(如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将成为关键支撑

   储能通过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如峰谷价差套利、容量租赁)形成可持续商业模式。例如,广东、浙江等地的工商业储能项目已实现谷电峰用,降低用户用电成本20%-30%。此外,储能与绿证、碳交易衔接(如北京金风科技园区案例),推动企业碳足迹管理,2024年我国绿证交易量同比增长45%,储能项目通过绿电认证提升出口竞争力

03安科瑞光储充一体化系统

   光储充一体化系统是一种集成光伏发电、储能设备和充电设施的综合能源解决方案,通过“光伏发电→储能调节→充电应用”的闭环模式,实现能源高效利用与低碳转型

 

 

图片

   光伏发电系统:利用太阳能板转换光能为电能,通常结合建筑一体化(如光伏车棚)提升空间利用率

 

 

图片

   储能系统:以锂电池、液流电池等为主,储存富余电能并平衡供需波动,支持削峰填谷和应急供电

 

 

图片

   充电设施:涵盖交流/直流充电桩及换电设备,适配电动汽车、移动电源等多场景需求

 

 

图片

   智能管理系统(EMS):通过物联网、AI等技术实现系统监测、调度优化及峰谷电价策略执行

 

 

图片

04典型应用场景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光伏发电直接供能,储能系统平抑电网冲击,缓解高峰期负荷压力。例如,高速公路服务区结合光储充可降低电网依赖,余电上网创收。

   工业园区与商业综合体:利用屋顶光伏+储能实现能源自给,通过峰谷套利降低用电成本。如某新材料公司项目,储能系统提升光伏消纳率至90%以上。

   智能社区与家庭场景:小型光储充系统支持户用绿电供应及电动汽车充电,减少电网依赖。

   微电网与离网场景:医院、数据中心等对供电稳定性要求高的场所,光储充可作为独立微网保障电力安全。

   移动应急电源:便携式光储充设备为户外活动、应急抢险等提供灵活能源支持

 

 

图片

05应用案例-河南交投源网荷储项目

   项目概述沿途共设有中牟、郑州北、渑池、漯河、许昌、灵宝、长葛、商丘、开封等多个服务区、收费站,实现每个站点的智慧管理以及优化控制,完成新能源消纳、防逆流等控制需求。 提升各个站点的安全可靠、绿色经济运行。

   智慧能源管理软件需要兼容多个站点(一期共计266个站点)的协调控制器接入,主要实现远程集中监视和控制、能效分析、能耗及收益、数据统计、策略下发等。协调控制器可以制定并自动执行防逆流、削峰填谷、新能源消纳等控制策略,对内实现源、网、荷、储一体化协同运行。

 

 

图片


现场照片

 

图片图片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afzhan@foxmail.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智慧城市网,转载请必须注明智慧城市网,https://www.afzha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企业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