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智慧城市网>智慧基建网>资讯列表>湖南:到2026年AI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

湖南:到2026年AI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

2024年09月09日 08:52:46 人气: 38203 来源: 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智慧城市网 政策法规】9月4日,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湖南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明确,到2026年,湖南全省智能算力达到3600PFlops,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培育2-3家有全国影响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一批高水平研发创新平台,支持建设5家左右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园,打造50个左右特色化的行业大模型、100个左右标志性创新产品、200个左右典型应用场景。
 
  《行动计划》提出,要深化央地合作,支持通信运营商在湘布局“万卡级”新型智算中心。加大对长株潭数据中心集群、东江湖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重点在两大数据中心集群区域新建一批绿色智算中心重点项目,逐步合理提升智能算力占比。加快边缘算力建设,支撑工业制造、智能电网、云游戏等低时延业务应用,推动“云边端”算力泛在分布、协同发展。支持国家超算长沙中心、中国电信中南智算中心、长沙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东江湖大数据产业园等扩能升级,着力提升算力设施利用效率。建设全省算力调度和综合管理平台,建立跨区域算力资源调度机制,推进算力互联互通。
 
  以下为政策原文
 
  湖南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人工智能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全力推动我省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4×4”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纵深推进“智赋万企”行动,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以增强基础支撑为重点,以突破关键技术为引擎,以发展智能产品为依托,以赋能新型工业化为主线,加快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到2026年,全省智能算力达到3600PFlops,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培育2-3家有全国影响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一批高水平研发创新平台,支持建设5家左右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园,打造50个左右特色化的行业大模型、100个左右标志性创新产品、200个左右典型应用场景。
 
  二、重点任务
 
  (一)加强基础支撑
 
  1、加快发展智能算力。深化央地合作,支持通信运营商在湘布局“万卡级”新型智算中心。加大对长株潭数据中心集群、东江湖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重点在两大数据中心集群区域新建一批绿色智算中心重点项目,逐步合理提升智能算力占比。加快边缘算力建设,支撑工业制造、智能电网、云游戏等低时延业务应用,推动“云边端”算力泛在分布、协同发展。支持国家超算长沙中心、中国电信中南智算中心、长沙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东江湖大数据产业园等扩能升级,着力提升算力设施利用效率。建设全省算力调度和综合管理平台,建立跨区域算力资源调度机制,推进算力互联互通。
 
  2、发展智能软件。积极创建中国软件名园,推动软件产业发展集群集聚。充分利用首版次软件政策,支持软件企业与硬件企业深度合作,加快开发基于图像识别、图片生成、数据挖掘、深度学习、人机交互等算法软件。支持研制引擎框架工具体系,开发面向训练推理加速引擎、超大规模深度学习的高性能分布式并行计算框架和平台。发展智能操作系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器智能操作系统、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等。积极推动系统软件、AI开发框架等软件和智能芯片、计算设备等硬件之间的适配和优化,打造软硬件一体化生态体系。支持工业软件企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三维建模、参数化设计、实体分割等工业软件底层技术的研发效率。支持应用软件企业集成各行业场景数据、技术、工艺提供专业行业软件解决方案。支持终端软件企业开发面向人工智能的各类商用APP、办公软件等软件产品。鼓励和支持代码大模型工具研发及应用,深化人工智能大模型在软件研发及运维中的应用,提升软件开发的智能化水平。
 
  3、发展智能芯片和传感器。支持省内芯片骨干企业重点突破高算力GPU芯片、光通信芯片等,加速推进通信、显示、音视频等模组研发,推动存算一体、类脑计算、芯粒、指令集等芯片研发与应用。面向家电家居、安防监控、医疗设备等,加大高性能、低功耗的端侧芯片开发生产。依托长沙、株洲、岳阳等智能传感器产业、技术、智力资源优势区域,打造智能传感器产业集聚区。瞄准智能传感器的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封装测试、材料设备等四大关键环节,加快消费类电子、家电家居、医疗器械等领域传感器开发和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工业控制传感器、汽车电子传感器、消费电子传感器、北斗系统传感器等特色传感器产业。
 
  4、建设高质量数据集。围绕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推动建设安全合规的中文、图像、音频、视频、3D模型等语料库和数据集,加快建设面向教育、医疗、文旅、自动驾驶等垂直行业的训练资源库、测试数据集,着力推进工业数据集建设。挖掘公共数据价值,协调推动公共数据有条件稳步开放,探索推进公共数据专区授权运营。支持湖南大数据交易所规范发展,积极探索建立音视频数据、工业数据、语料数据等交易板块或专区。
 
  (二)突破关键技术
 
  5、加快发展大模型技术。组织实施人工智能大模型建设计划,打造一批垂直行业大模型。支持湖南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湖南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湘江实验室、株洲智能科学研究院等开展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科学智能、具身智能等前沿研究,研发新一代模型架构和训练方法。支持行业企业加快研发布局智能制造、音视频、智慧政务、智慧家居、智慧金融、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垂直领域行业大模型,打造细分领域具有显著比较优势的行业大模型体系,推动一批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完成国家备案。
 
  6、大力发展应用技术。支持在人工智能领域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联合体、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充分利用关键技术“揭榜挂帅”工作机制,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大力推动机器学习、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智能语音、计算机视觉、生物特征识别、人机混合增强智能、群体智能、跨媒体智能、具身智能等技术研发应用。机器学习技术,重点推动机器学习数据预处理、模型表达和格式、模型效果评价等方面技术创新。知识图谱技术,重点推动知识表示与建模、知识获取与存储、知识融合与可视化、知识计算与管理、知识图谱交付与应用、知识图谱系统架构与性能等方面技术创新。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重点推动规范自然语言处理中语言信息提取、文本处理、语义处理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包括语法分析、语义理解、语义表达、机器翻译、自动摘要、自动问答等。智能语音技术,重点推动前端处理、语音处理、语音接口、数据资源等方面技术创新。计算机视觉技术,重点推动图像获取、图像/视频处理、图像内容分析、三维计算机视觉、计算摄影学、跨媒体融合等方面技术创新。生物特征识别技术,重点推动生物特征样本处理、生物特征数据协议等方面技术创新。人机混合增强智能技术,重点推动在线知识演化、动态自适应、动态识别、人机协同感知、人机协同决策与控制等方面技术创新。群体智能技术,重点推动群体智能算法控制、编队、感知、规划、决策、通信等方面的技术创新。跨媒体智能技术,重点推动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多模态数据处理基础、转换分析、融合应用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具身智能技术,重点推动多模态主动与交互、自主行为学习、仿真模拟、知识推理、具身导航、群体具身智能等方面的技术创新。
 
  (三)发展智能产品
 
  7、发展智能机器人。以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为引领,加快推动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依托优势企业推动机器脑、机器肢、机器体、通用产品等产品研发生产,开发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低成本交互型、高精度型以及极端环境下高可靠型等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支持优势园区大力发展高精度工业机器人,加快智能人机交互、多自由度精准控制服务机器人的应用推广,加快抢险救灾等特种机器人研发生产。
 
  8、发展智能运载工具。支持长沙推进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和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建设,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终端,引领发展无人出租车、智能公交、智能重卡等智能网联终端,加速智能化、一站式交通出行服务应用。着力提升车载终端装配率,鼓励对城市公交车、公务车、出租车等进行车载终端搭载改造。发展智能化的无人驾驶挖掘机、环卫作业机械、矿用自卸车、智慧农机以及关键零部件等产品。加快无人机、无人船等智能运载工具的开发应用,超前布局面向未来的具身智能产品。
 
  9、发展智能移动终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建设具有比较优势的高端化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聚区,加速发展以AI服务器为代表的智能算力终端和以智能通信设备为代表的智能移动终端。拓展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卫星互联网、智能穿戴设备等智能移动终端新领域,推动智能移动终端硬件与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关联产业融合创新。
 
  10、发展数字人。以大力发展音视频产业为契机,借助计算机图形学、深度学习、虚拟现实等技术,推动数字人外形和动作生成、语音识别与合成、自然语言交互等技术创新,加速发展内容/IP型数字人、功能服务型数字人和虚拟分身数字人。创新数字人开发工具组件,推动数字人制作便捷化、精细化、智能化。依托马栏山视频文创园,以骨干企业为带动打造数字人产业链条,形成由上游内容制作、渲染工具,中游数字人驱动及运营,下游场景应用组成的完整数字人产业链生态图谱。
 
  (四)纵深推进“智赋万企”行动
 
  11、推动关键环节智能化升级。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研发设计、中试验证、生产制造、营销服务、运营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深度融合应用,提升制造业全流程智能化水平。研发设计方面,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应用,综合运用大模型、数字孪生、数字仿真等技术搭建数字化设计环境,实现在虚拟环境下开展全流程敏捷协同设计。中试验证方面,推进智能虚拟中试,构建高精度、全流程仿真模型,推动机器视觉、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大模型在中试环节的应用,通过全面感知、实时分析、科学决策和精准执行优化工艺过程,提升试验效率。生产制造方面,大力推动数控机床、机器人、智能物流、传感检测等通用智能制造装备的普及应用和更新升级。面向重点行业智能生产线、智能工厂建设需求,研发推广一批先进适用、可规模化复制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营销服务方面,推动企业订单管理、仓储物流等环节智能化升级,探索开展基于消费数据的用户需求挖掘、产品研发、智能生产和数据增值等服务创新。运营管理方面,支持通过人工智能大模型预测分析,构建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推动供应链管理、数据管理、风险管理等智能化升级,实现运营流程的精细化管理和智能化决策。
 
  12、提升重点行业智能化水平。加快人工智能赋能原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特色轻工、绿色食品加工等重点行业,实施一批数字化改造重点项目,深入推进企业上云上平台,持续建设智能制造工厂、智能制造产线(车间)和智能工位。构建工业知识库和数据集,加速推动行业大模型在工业领域的落地应用。依托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促进企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13、深入推动“人工智能+”。开展供需对接,发布人工智能优势企业和能力(产品)清单,加速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城市、科学智算、智慧农业、智慧能源、智慧环保、智慧金融、智慧物流、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文旅等行业领域的场景应用,每年发布一批“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引导推动千行百业智能化转型。
 
  14、提升安全应用水平。加强通用人工智能的安全可控技术攻关,切实增强人工智能的安全评估和防护能力。支持建立开源人工智能安全技术平台,鼓励技术共享和协作创新,加速安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加强网络安全智能防御等新技术新应用的前瞻性研究,构建基于人工智能主动式防御技术的纵深防御安全防护体系。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在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加强推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统筹协调,建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健全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实行清单化管理、区域化布局、项目化攻坚、样板化推进、闭环化评估,定期协同推进有关任务落实和重大问题解决。鼓励各市州建立常态化工作推进机制,上下联动共同推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推动区域集聚。支持推进长沙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重点壮大智能传感器、智能芯片与信息安全等基础核心产业。支持有条件的园区将人工智能作为主特产业,推动有条件的单位建设生成式人工智能基地,布局建设一批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园。支持株洲智慧轨道、衡阳智能计量、岳阳智慧港口和智慧物流等产业集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布局建设一批人工智能领域重点项目。
 
  (三)强化人才支撑。加强人工智能领域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培养、引进和储备。鼓励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现代产业学院、联合实验室、实训基地,发展订单制、现代学徒制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人工智能人才的多渠道供给。推动将人工智能领域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青年科技人才纳入各类人才计划支持范围。
 
  (四)加大政策支持。持续举办世界计算大会,推动产业资源导入、科技成果转化、前沿研究落地。加强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遴选培育一批人工智能标志性创新产品,打造一批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场景。支持符合条件的人工智能企业上市融资,支持省内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和实施企业并购,拓展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空间。
关键词: 人工智能,物联网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afzhan@foxmail.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智慧城市网,转载请必须注明智慧城市网,https://www.afzha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企业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