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网 企业关注】近年来,儿童智能手表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但随之而来的产品质量问题频频引发安全危机。这个本该守护儿童安全的智能设备,却因部分厂商急功近利、监管标准滞后等原因,屡屡成为威胁儿童安全的隐患。
近日,工信部《儿童手表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儿童手表市场将重新洗刷。
在强制性国家标准正式出台前的过渡期,家长选购儿童手表时需格外谨慎。首先要重点考察产品的安全认证情况,优先选择通过3C认证、GB4943.1电气安全标准的产品,这些基础认证至少能保证设备的物理安全性。对于宣称具有"护眼模式"的产品,建议实地测试屏幕显示效果,避免单纯相信厂商宣传,最好选择具备德国莱茵TÜV护眼认证的设备。
支付和社交功能是需要特别注意的风险点。选购时应关闭默认开启的支付功能,若必须使用,务必设置支付密码和金额限制,并定期检查消费记录。对于社交类功能,建议在家长端完全禁用"摇一摇加好友"等陌生人接触渠道,只保留必要通讯功能。同时要定期检查孩子的联系人列表,防范不良信息传播。
在产品质量把控上,要警惕价格明显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产品,这类设备往往在电池、辐射等看不见的环节偷工减料。建议选择知名品牌的主流型号,并保留完整购买凭证。使用时要注意设备发热情况,避免长时间充电,如发现异常发热应立即停用。考虑到辐射问题,建议孩子只在必要时佩戴,睡觉时务必摘除。
此外,家长要养成定期更新固件的习惯,及时修补安全漏洞。同时要重视孩子的使用习惯培养,设定合理的使用时长,避免沉迷。在国家标准空白期,消费者可以通过查看产品执行标准号、索要检测报告等方式,尽可能确保选购到相对安全的产品。记住,儿童手表的核心功能是安全监护,那些过度强调娱乐功能的产品往往暗藏更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