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网 行业标准】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生态环境部近日组织编制了《水质总磷自动监测仪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等4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日期为2025年4月17日,相关文件可通过生态环境部“意见征集”栏目查阅。
此次公开征求意见的4项标准包括
水质监测和大气环境监测两大领域,既涵盖现有技术规范的更新迭代,也涉及新兴监测需求的首次规范。
1. 水质总磷/总氮自动监测仪标准首次修订
《水质总磷自动监测仪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和《水质总氮自动监测仪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是对2003年版行业标准的首次修订。修订后的标准名称新增“检测方法”,技术指标实现多项优化:
新增示值误差、定量下限、浊度影响、数据有效率等8项关键指标,强化
仪器抗干扰能力和数据可靠性;
删除直线性、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等过时指标,简化检测流程;
调整测量范围、零点漂移、实际样品比对试验等核心参数,更贴合当前地表水、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的监测需求。
2. 水质小型自动站技术标准首次发布
《水质小型自动站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为全新制定标准,主要针对集成常规五参数(如pH、溶解氧等)、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氨氮(NH3-N)、总磷(TP)和总氮(TN)的小型自动监测设备,明确其设计、生产及检测规范。该标准将推动小型站在地表水监测中的规模化应用,助力水质实时监控网络建设。
3. PM2.5碳成分监测填补技术空白
《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有机碳和元素碳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首次规范了基于“热学-光学校正法”的监测系统,明确其原理、组成及性能指标。该标准将为精准解析PM2.5来源(如生物质燃烧、机动车尾气)提供技术支撑,助力大气污染防治科学决策。
我国现行水质自动监测标准多制定于本世纪初,已难以适应新技术发展及复合污染监测需求。此次修订是落实《环境保护法》"用最严格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求的举措之一。新标准实施后,将推动监测设备向更高精度、更广适用性和更强环境耐受性升级,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坚实技术保障。
素材来源:生态环境部